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。大家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,关心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。这个话题如果是20年前来谈可能有所不合适宜,因为艺术是上层建筑,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,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,别墅、小汽车已不是老百姓的梦想。再过十年、二十年我们现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还要优越,他们将成为社会的栋梁。对生活的品位、对文化艺术的要求、对美的追求会更高。为什么说这个话题在20年前谈不合适宜呢。我举个例子:20年前我有个同学在武汉大学读书,该说是当代娇子,素质不错。我们在一次谈话聊天中无意中谈到与美术有关的话题,他说了句当时我不敢相信是他说的一句话,他说:“生活中美术作用不大。”当时我也知道他说的美术是指的绘画作品,家里不挂画,一辈子不到美术馆、博物馆一样不会影响我的生活。我说人们对美要求是以生俱来的,从历史上看各朝各代的皇宫贵族与百姓对美都是有追求的,只是地位和经济基础不一样,反应在综合方面差距就很大了,过去杨白劳那么穷,过年都还要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扎起来。就二十年前老百姓家里虽然不富余,总想在有限的条年下,把家具涮上漂亮的油漆,把地板也用油漆做的漂亮点,有的还用油漆涮墙,挂点年画,摆点什么工艺品之类的,尽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使自己穿得漂亮一点。在当时比较讲究的人和家庭用现在人们的眼光来看仍是一个穷酸样。那是因为受到了经济条件和审美情趣不高的双重影响。大家想象看当时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就如此看法,其它老百姓更不用说了。这些都是历史造成的。
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为什么要指出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。”是因为我们过去培养的人材创造性普遍较弱。为什么近几年国家把素质教育提得这么迫切,也是因过去教育出的人才综合素质不是太高,高分低能现象普遍,这就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。有人做过一个追踪调查各省前些年的文科、理科状元学生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大成就。台湾也有人做过同样的调查,结果不知道这些人在哪里干啥去了?这说明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。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知识性的学习,忽视了能力的培养。
下面我们来分析人的大脑构成:它是由左脑和右脑组成的,左脑控制逻辑思维能力,右脑控制形象思维能力。
左脑发达的人:一般办事稳重、有条有理、严谨周密、认真、思辨能力加强、理性,逻辑思维能力强。
右脑发达的人:一般个性意识强、有较强的反叛意识和创新意识(不愿循规蹈矩,按部就班),情商较高(沟通能力强)、浪漫而感性。形象思维能力强。
实际上,人的创造力主要是先靠形象思维的大胆想象,再靠逻辑思维严密的推理加在一起的作用。凡是具有超常创造力的人双边都是相当发达的。不是说只有艺术家右脑才发达,左脑发达就是科学家。它们共同起着综合作用。我们来看两个例子:
从微观看: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分子、原子的研究,它们的存在和结构及活动规律,科学家如果没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能研究下去吗?从宏观来看,飞船、卫星上天、上月球,认识地球、认识太空宇宙的能力。如果没有极强的空间想象力能做到吗?
首先是右脑大胆的想象,然后才是用左脑严密的思维,通过一次次实验来证明它的可行性,这样才能造就一个伟大的科学家,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,只停留在想象,那只能是空想。连想都不敢想或根本就想不到的事,更不可能去实现。也就是说,我们传统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,实践证明过去培养的人才右脑(形象思维)开发是不够的。
现在我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再来看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。它不仅仅是画几幅画,而是把画画作为培养一种能力的手段。
第一、我们说素质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根本是素质教育补充,也是开发右脑功能的最有效手段
儿童美术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教育,是一项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工程。儿童参加美术活动,对他们成长最有益的是在画外。它能陶冶人的情操,使人具有美的灵魂,成为更真、更善、更热爱生活、更有品位的人。教师可促使学生把自觉的情趣性的行为转化为意志性行为。
有些家长只看孩子画得象不象,是错误的。它本身就不需要一个共同的答案,每一幅画对你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体验,一次愉快的倾诉和表达,我们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,引起内心的冲动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“无中生有”的世界的活动。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,客观的真实不一定是艺术的真实,心象的真实才是艺术的真实。(比如太阳的表现,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太阳)
再说现在所有学画画的小孩也不可能都成为画家,画外所获得的收益实际上会更大。
第二、审美教育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。
美是一种存在(无处不在)著名法国塑家罗丹说:“生活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”。美是一种感受,美是一种愉快的体验。能发现、能感受、能体验美的存在是一种能力。爱美是人的天性,但并非天生就有较强的审美能力。天生就会欣赏美、理解美。
我举个最近发生的事情:中法文化交流,互派中学生的故事。
例子一:卢浮宫是法国著名美术馆。中国的学生在参观卢浮宫时,显得不耐烦、没兴趣,反而对逛街、逛商场购物兴致勃勃、兴奋不已。而法国的中学生,他们对我们故宫、长城非常感兴趣,他们知道博物馆、美术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体现,文化艺术积淀最丰富,是最能够感受到该国民族风情、文化特色的地方。这实际上是素质上的差距。如果把这两国小朋友组织起来同做一份知识性的卷子,我相信中国小朋友一定会羸。就这事中国有关部门的官员们有心痛的感觉,叹到不怪孩子们,反映出我们教育的缺失。
例子二:一个学生可能会喜欢某个颜色、某个图案。但他不一定喜欢齐白石大师的画,齐白石大师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、艺术技术、艺术观、艺术风格、艺术情感。一个小学生是难于理解的,只有通过学习,使学生增长多方面的知识 (包括文学艺术的知识及情感,个性的成熟)。才具备审美能力与感受。才能理解齐白石大师作品的艺术品位。这个例子说明人的审美理解力是要经过培育、熏陶才能逐步形成完善的。
由于我国几十年忽视美育的结果,造成审美低能,美盲比文盲多得多,这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。艺术贵在于心,以心观物,万物皆有灵气,所以孩子心目中的事物都会人格化,富有想象,妙趣横生。要认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、个性、情感、想象等因素于一体的复杂的精神活动,其主观因素极强。
第三、绘画俗称眼睛工程。
不受训练的眼睛会对身边事物视而不见。这里所指的眼睛不是生理上的眼睛,而是心灵上的眼睛。其实绘画是人的天性,幼儿从小会活动后就喜欢乱画(在成人眼里),把这一时期我们叫它为涂鸦期(1—4岁),画的什么别人看不明白,他自己也不清楚,纯属本能的表达,但他内心一定会有一种愉悦的体验。第二时期:象征期(4—5岁),主要是画他知道的东西,而不是看到的东西;第三时期:概念画期(5—8岁),有一定的观察能力,认识能力,这一时期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物体,观察更多物象的基本特征,迅速扩展艺术形象,一般即画看到的东西又会加进一些想象的东西,艺术形象大多是平面符号式的;第二、三时期同时具有本能的表示(如婴儿的哭与笑)和主观表现(如演员的哭与笑)的特征,兴趣浓厚,画的画也特别有趣可爱。第四个时期:初级写实期(8—12岁)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特别是10岁左右的孩子如果不经过老师很好引导,不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上升的方法,普遍绘画兴趣开始减弱,因为他们已不满足简单而抽象的画法,他们想表达更丰富、更深刻的形象,他们渴望表现立体空间,透视、光影。更完整真实的表现对象。[第五时期:仿成人写实期(12—15岁);第六时期:理性期(15—18岁),]即使他们在追求表达接近对象,我们家长、老师也不能用象不象的标准来判断画的好坏,这一时期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观察方法,达到一定的表达能力需要由浅入深漫漫引导,不能急于求成。
以线描为例:用线秀丽、用线粗犷、用线工整、用线飘逸、用线拙补、用线刚劲有力……都应该得到鼓励。
第四、创新是美术教学的灵魂。
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在社会上就没有多大价值;一个单位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会没有活力与生气;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强大。
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、创新是艺术的灵魂。
儿童创作作品:一要范围“广”;二要题材“新”;三要构思“巧”;四要命题“趣”。没有创新的画家最终只能是画匠。
我们美术创作就是要鼓励不一样,必须有自己的感悟及特点,孩子是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,因为他感受到了表现的喜悦,对幼儿的这种内心的传达、指导上要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,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儿童们在绘画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,通过这种传达使彼此心灵沟通与感情共鸣,就能更好的鼓励和激发幼儿新的表现欲望,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,形成良性循环。实际上很多好的幼苗是毁在家长(指责、谩骂、挖苦、讽刺)手里。
总之,学习绘画不是目的,而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个手段,如果他是画家、设计家的材料,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环境熏陶中他自然就会显现出来。虽然在这里学习绘画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艺术家,但未来艺术家一定产生在他们中间。
让孩子高高兴兴的画画,快快乐乐的表达,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画画,我们相信他们对绘画的热爱会发自内心。
一个劳模说的好: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,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,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有可能用心。
今天就讲这么多,希望对在坐的各位家长有所帮助。谢谢大家!
西陵校区
招生电话:6226136 15872535605 13872499816
校区地址:云集路33号.鑫诚大厦5楼(中国黄金楼上)
伍家校区
招生电话:6460168 13508607601 13872664740
校区地址:桔城路6号.国贸新天地2楼(农业银行楼上)
青苹果QQ交流群:235898803